发布时间:2022/04/11 作者:admin 阅读( 65)
“闲中一盏建溪茶。香嫩雨前芽。砖炉最宜石铫,装点野人家。三昧手,不须夸。满瓯花。睡魔何处,两腋清风,兴满烟霞。”
--诉衷情 宋 张抡
茶之生发,首先在得天地雨露精华,为饮最宜。唐煎、宋点、明清瀹茶,无论怎样的冲泡方式,所为者,不过是那一盏茶汤的流香婉转。
茶香进入官场,便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就多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遂染几分功利气;行于社区,又添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独特香醇的“茶之味”由此开启了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
《清稗类钞》记载:
终南隐士不还师傅,周山人,一如禅师,长安雅士薛佩生,子清姑娘在太乙峪冷香斋品茶,抚琴,弈棋,赏画。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文人知茶味者,以卢仝为代表:“…….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以卢仝为代表的文人饮茶,与世俗专重茶味又不同,所在乎者,是通过茶香茶味去导引人之精神步入一种超凡脱俗之境界:品茗一也,闲情雅致二也。茶人之意虽在茶,更在山水风月诗文间。“雅”之一字,于文人而言,主要体现在品茗之趣、茶助诗兴、以茶会友、雅化茶事四个方面。
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茶艺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与修养、与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响,又形成其它几个流派。所以,中国的“士”,是当之无愧地中国茶道的创造者。
僧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
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长安雅士薛佩生和终南隐士周山人,一如禅师,在太乙峪冷香斋,赏画,抚琴,品茗,弈棋。
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茶 道”一词是唐代诗僧皎然于《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提出。茶叶出自中国,茶道亦出中国。“茶道”之“道”非道家之“道”,而是集儒释道三教之真谛。儒主 “正”,道主“清”,佛主“和”,茶主“雅”,构成了中国茶道的重要内涵。皎然首标“茶道”,使茶道从创立之初即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此诗中并有著名的“三饮论”: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如今大放异彩的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
另外,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曾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之说千真万确。
赵朴初先生曾有诗曰: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吃茶去”公案与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有关。“吃茶去”三字虽是极简单平实,然而‘无一物中无尽藏’,‘万法归一,一归此处’--此中禅机,深不可测。”常人若能真正领会“吃茶去”的深刻含意,“心注一境”,虔诚修持,自会于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修持之道,以“和”为本:修心、修行、修身。不贪少欲修心,无为不争修行,冲气为和修身。
所云者,无非佛家戒贪嗔痴之意。能守“戒”,能知“茶佛一味”者,读书习字,抚琴焚香,静坐围棋,自可悟其中文气纵横,笔画转折,勾挑抹剔,腾挪辗转,纵横捭阖中所蕴阴阳平衡之道。
终南隐士如心道长、周山人、长安雅士薛佩生在终南山大·峪莲花洞品茗,围棋,赏画。
世俗茶道生发于、侧重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雅士茶道生发于、侧重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侧重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
诸位爱茶人,未知现在哪一层面?各个层面是各个层面的“妙不可言”。秀秀书院期待见证、参与每一位爱茶人的识茶进阶之旅,一路同行,不离不弃。
进阶之旅,一路同行,不离不弃。
上一篇:学茶艺 迎“国际茶日”
下一篇:丁以寿《中华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