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8 作者:admin 阅读( 64)
茶道,英文Tea Ceremony,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衍生出日本茶道。现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流行。
茶道的代表人物有唐朝《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和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隐居时写下《茶谱》《七碗茶诗》的唐朝诗人卢仝。
茶道同其它的各种道一样也有它的内在精神,谓之茶道精神;
中国饮茶活动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悟道、静清无为、羽化成仙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但由于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不利于茶道精神的规范传播。现在人们提到茶道,往往首推日本。日本茶道强调古桥、清寂之美,具有严谨的程式,比中国茶道更为规范一些,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死板,拘泥于形式,打躬静坐,让人很难感到怡然自乐。
中国茶道不像日本茶道那样,有着严格的程式和体系,而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而中国茶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内涵更为丰富,但总的来说,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有渊源关系,均强调了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
茶道名家在其著作《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中,清楚地阐述了“茶艺”和“茶道”的含义,从这段话中,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茶道。“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成果。
可见,茶道比茶艺更注重精神内涵。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等,在品茗中品味人生、参禅悟道、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在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朝鲜和日本的茶道精神。
朝鲜茶道精神是“清、敬、和、乐”。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后,形成“中正”精神。1786~1866年,草衣禅师张意询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和中庸思想非常相似。后来韩国茶道精神以“中正”精神为依据,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
日本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精神的形成,受中国文化特别是禅宗影响深刻。1522~1592年,千利休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被称为日本“茶道四规”。其中“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清”、“寂”是指饮茶的环境气氛,追求幽雅、清静、古朴,营造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令人遐想联翩。
中国茶道精神是“和、静、怡、真”。其中“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怡”是指中国茶道的独特享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和”是儒教、佛教、道教共通的哲学理念,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茶道所追求的“和”,乃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是,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二要素构成,要生存发展,需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很详细地论述了这一点。他一共用了将近250个字来描述他所设计的风炉,这对于惜墨如金的他来说是很少见的。陆羽认为;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风炉的制造材料是铁,从“金”;煮茶燃烧的木炭,从“木”;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风炉放置在地上,从“土”;木炭燃烧,从“火”。
儒家根据“大和”的哲学理念推出“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里,“和”的意义相当丰富,相当于“中”、“度”、“宜”、“当”,意味着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都有表现。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为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为明礼之伦;饮茶时,“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为谦和之礼;而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则“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为俭德之行。
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可见,老子认为,“虚静观复法”能使人明心见性,领悟世间万物真理的妙法。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则虚怀若谷、内敛含藏、洞察秋毫。“静”是中国茶道修身养性、追寻自我的必由途径。只有“静”,才能通过淡淡的茶汤品味人生真谛;才能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才能通过小小的茶壶去领悟宇宙的奥秘;才能通过茶道修习来锻炼人格、超越自我。古往今来,众多高僧、儒生,都异曲同工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途径,可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宋徽宗赵佶对茶道也颇有研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认为品茶意境在于静,静则空,空则悟。唐代名家王维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道教、儒教,还是佛教,都主张通过“静”来悟道。融汇中国道教、儒教、佛教思想精华的中国茶道,同样也主张在宁静的氛围中,使人的心灵净化、升华,洞察世间万物,领悟大自然蕴藏的奥秘,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
“怡”者,乃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有严格、繁复的仪式,而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它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在一起,各层面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茶道,并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如文人学士饮茶,重在“茶之韵”,在饮茶之中,吟诗作对,修身养性,寄托情怀,交朋结友;佛家饮茶,重在“茶之德”,利用茶来提神,辅助参禅悟道;道家饮茶,重在“茶之功”,利用茶叶的药用价值,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最后羽化成仙;王公贵族饮茶,乃追求“茶之珍”,因名茶非一般人能喝,同时也是为了附庸风雅。可见,茶道满足了各个阶层的需要,是名副其实的雅俗共赏之道。中国茶道的“随意性”还表现在品茶方式的多样性方面。中国茶人品茶时,可寄情于山水之中,可观月赏花,还可和其他活动相结合,如弹琴、吟诗、作画、下棋,甚至潜心读《易》。
“真”,意味着真理、真性、真诚,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理”是指在品茶中领悟“道”,实行精神的升华;“真性”是指品茶时表露真正的自我,无拘无束,任由思想海阔天空;“真诚”是指茶人在品茶中坦诚相见,交流感情,沟通思想、理解对方。可见,“和、静、怡、真”构成了中国茶道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茶道精神的高度概括。
但是,作为芸芸众生的你我,在时下快节奏的今天,大多在饮茶时无非就图个“随意,自在”罢了,可谓无形胜有形!
上一篇:茶艺美学——六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