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茶文化 >唐代社会的一股清流——从酒到茶,浅谈唐代社会文化的转变

唐代社会的一股清流——从酒到茶,浅谈唐代社会文化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2/04/12 作者:admin 阅读( 51)

茶在唐代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已经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酒文化产生冲击。唐代茶文化及其茶酒争论始于中唐,在此之前,酒文化占据社会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在此之后,作为一种新型的无酒精饮料的茶开始融入到唐人社会文化生活,这改变了酒长期主导的优势地位,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努力拓展及文化空间,给唐代社会生活带来一股清新的文化风貌。


茶在浓烈酣畅的酒文化之外,给唐人提供了新型的、冲淡平和的文化生活空间。酒和茶两种异质性的社会文化范式,最终在精神领域上走向融合。


一、茶作为新兴文化范式的出现

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初步发展,在唐代则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范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所谓文化范式是指文化共同体成员所共同享有的规则、方法、技术等,以及由直觉和体悟而得到的、明确或隐晦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等。之所以说茶文化成为唐代新兴的文化范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特征而得出的。


1. 茶文化的发展基础得以构建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集中在南方地区,北方人对此习俗不以为然,甚至将茗饮贬为"酪奴"。随着佛教的传播,到开元年间,南方的饮茶风俗在北方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封演《封氏闻见记》云:"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社会各个阶层饮茶的风气都很兴盛,上至宫廷 、官员、文人,下至城乡百姓,无不热衷于饮茶。


唐代饮茶风气遍及南北,流于边疆塞外,并向域外传播。发展成熟的唐代茶文化开启向域外传播的历程,韩国、日本、越南以及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饮茶风俗。饮茶风尚的传播为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提供了发展动力。


唐代茶叶生产地和消费地并不一致,产地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长江流域山地为主,而消费则遍及全国,特别是不产茶的北方和少数民族等地区需求强劲。这促使由南而北的茶叶贸易的兴起,唐代茶叶产业化程度比较高,分工很细密,形成行商和坐商、官商和私商等群体。


唐代茶叶贸易的崛起和拓展,为饮茶风俗的传播和全国性的茶叶消费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茶艺定型化并孕育了茶道思想


唐代在制茶、烹煮、品饮等方面构建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并上升到艺术审美层次。唐代以前,无固定的茶叶加工工艺,茶叶品饮多为粥饮法和芼茶法,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饮品。


而唐代摆脱了这种较为原始的状态,将茶艺定型化:通过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个工序制作团饼茶,讲究"采时精,造时洁";烹茶有取水、炙茶、碾茶、罗茶、取火、烹煮等环节,各节皆有法度和规矩;品茗则赏汤形、观茶色、识茶香、品茶味、赏茶具、悟意境,处处充满无限的美感。


在茶艺活幼中,唐人揺脱了前朝茗饮原始粗糙的习气,用艺术气息点缀于日常生活,以达到物与我的交融、天与人的合一。茶道思想初步形成,为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唐代儒、释、道各家繁荣鼎盛,茶文化浸润于诸家思想并充分汲取滋养。


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最早提出茶道思想:"孰知茶道全而真,惟有丹丘得如此。"此后,裴汶《茶述》、元稹《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贞亮《茶十徳》等诗文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茶道。最终,唐代形成了以"精"、"清"、"俭"、"洁"等为内涵和特征的茶道思想。唐代茶道思想是唐代茶文化发展结出的硕果,同时又将唐代茶文化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茶学专著创作蔚然勃兴


茶学专著是茶文化范式定型的标志性成果,是对唐代茶文化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系统凝练。陆羽《茶经》是唐代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该书使茶饮习俗彻底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入流的情形,提升了茶饮的文化品位,开创了茶文化新的空间与境界,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与规范。


因此,陆羽及其《茶经》受到高度评价,唐代民间社会将陆羽以神祀之。在陆羽之后,唐代还涌现了一批茶叶学者和茶学著作。这些茶学著作承续不辍,说明唐代茶叶学者不断凝练和总结茶文化实践。


二、唐人对茶酒文化的四种价值取向

茶作为全新的文化范式出现之后,以独特的姿态和精神内容,对传统的酒文化发起挑战,挤占其既有的文化生存空间。人们对酒文化的认知发生了巨大转变,主要体现为褒茶贬酒、以茶代酒、茶酒争雄等,经过长期竞争,形成均衡状态,最终确立茶酒互补的文化范式。


1.褒茶贬酒的价值取向


皎然是持褒茶贬酒观念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茶清高,而饮酒者是徒然自欺。他在诗歌中以常饮酒废职的东晋官员毕卓为例,指出嗜酒者洋相出尽,又点明崔石饮酒无度,醉后狂歌,震惊人耳。在与茶的对比中,酒相形见绌。皎然还认为酒是俗人之事,缺乏高雅的品位,在其《九日与陆处士饮茶》诗中:"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的这一茶酒文化观,在唐代颇有代表性。


2.以荼代酒的价值取向


"以茶代酒"之说最早起源于三国时期的吴国,饮酒是吴国的社会风尚。当时的以茶代酒是在特殊场合下不得已的选择,还没有成为普遍的文化现象。进入唐代以后,以茶代酒的呼声频频出现。孟浩然《清明即事》:"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时节,空堂独坐,一碗春茗是清寂缅怀的最佳饮品,浓烈之酒已退居其次。


3. 茶酒争雄的价值取向


中唐以后,随着茶酒产业的继续发展,对两者不同看法分歧也逐渐拉大,甚至在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时有争论。于是,产生了以茶酒争雄为题材的民间通俗文学作品《茶酒论》。


全文以茶酒之口各述己长,取譬设喻,广征博引,针锋相对,攻击彼短,难分胜负。总体来看,辩诘生动形象,语言诙谐幽默有趣,处处充满富有戏剧张力的趣味。同时这篇通俗易懂的变文,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人们对于茶酒两种饮品的不同认识,以及这种异质性认识背后的激烈争论。而作为新生事物的茶文化能够向酒文化发起挑战,也客观说明茶在唐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地位不断上升。


4.茶酒互补的价值取向


茶酒成为唐代文人标准的文化范式, 两者成为唐诗中浑然天成的意象。这在唐诗中极为普遍,往往茶酒并举。白居易是最能体现茶酒互补精神的诗人,其诗歌经常将茶酒并举,形影相随、相得益彰。他对茶酒的真正态度是爱酒不嫌茶。茶酒之所以成为白居易的挚爱,是因为两者在诗人的生活有着各自的功能:"酒之作用在于驱愁,茶之功能在于破睡。"


三、唐代茶酒文化变迁的动力机制

茶文化在唐代异军突起,对传统酒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甚至到9世纪初,茶已经被各阶层列为生活必需品,与"米盐"处于同等地位,饮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其实,这一历史转向背后有着深厚历史根源。


1.禁酒和征榷等政策,导致酒价高昂,客观上促进了茶的消费


唐政府对酒和茶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唐王朝多次颁布禁酒令,在全国或者局部地区禁止酒的生产和消费,这是因为酿酒要消耗大量粮食,在灾荒或者饥馑之年会引发粮价高企,对政权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禁酒令只能在短时间内平抑粮价,但对政府经济和税收造成负面影响。为了从酒的消费中获取更多财政收入,政府下令对酒征榷。禁酒和榷酒双重政策产生了叠加效应,其直接表现便是酒价的高昂。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酒价高昂,以至于需要用五花马、千金裘、金貂皮等价值连城的物品来换取。与酒相比,作为一种新型饮品,价格低廉,便于运输,经久耐泡的茶,开始成为大众更优的一种选择。不少嗜酒之人转变消费观念,向茶叶消费倾斜, 以茶代酒的现象开始频频出现,促进了饮茶风尚的普及。


2.茶自身的功效与酒截然不同,受到唐人的喜爱


茶最初被人们当作药物来使用,唐代开元中期以前,仍旧侧重于茶的药用效果。茶中含有咖啡因、茶多酚、氨基酸等多种元素,这些成分对于提神明目、消食醒酒、通便利水、延年益寿等方面具有保健和医疗功效。茶先苦后甘,让平淡无味的水充满了灵性,能够止渴生津、清神驱睡,满足人们味觉和恢复体力的需求,故茶在唐人心目中拥有特殊的地位。


与茶相比,酒固然可以让饮者短时间体验到日常生活难以达到的迷醉状态,但其性质过于浓烈,容易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长时期大量消费所费颇多。因此,唐代歌颂茶德成为一股社会清流。


茶还具有社会功能:茶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营造和谐高雅的人文氛围;以茶待客,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茶可以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茶可以助人修身养性。茶所具备的这种独特的价值弥补了酒所承担功能的不足,所以茶受到了唐人的喜爱与追捧。


四、结语

酒和茶两种异质性的社会文化范式,最终在精神领域上走向融合。中唐以后,酒在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纪里有了新的转变,少了张狂、不羁,更加内敛、平和。以白居易为例,饮酒不再是李白式的酣畅淋淋、销魂恣意,而是小槛半酣式的微醺,在半醒半醉之间体验生活的意境。


茶酒互补的人生,是一种对人生终极价值有所执而始趋于驳杂的人生。正因为茶契合了文人从理想落入平凡之后那种轻虛空漠而又闲适愉悦的人生体悟,从中晚唐开始,尤其是宋代以后,文人们越来越浓地对茶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清泉《茶酒论>与唐代的三教讲论》


2、宋时磊《唐代饮茶风习与经济贸易的流变》


3、刘学忠《从酒到茶一古代文人的人格演变纵变》


","content_hash":"c121abd9

点击排行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