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茶叶知识 >文化散文:茶道“和”为道

文化散文:茶道“和”为道

发布时间:2022/04/11 作者:admin 阅读( 76)



品茗本雅事,多为俭徳者享用。一杯清茶养俭徳,三品之后亦得“道”。茶有十徳涤浊气,人得茶徳雅自成。成得此徳方为道,有道得之天地宽。


茶是历史文化的产物,自古就是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之最爱,尽管如此它还形成不了“道”和“徳”。怎样才能让茶成道成徳呢?品茗之后的感悟和儒释道三家加持下才会有。故,茶中有幽,有静,有和,有雅。


无论空谷旷野雅室茶堂,茶之形,茶之皿茶之具都给人一种观之幽远,品之味厚的感觉。幽并旷野之幽,而是观之品之之后给人的一种深远静幽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幽。


茶道精神“静”的特性与儒释道三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茶,不仅是文士大众的饮品,同时也是儒释道三家修身养性聚气之法门。


儒家有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沟通智慧的渠道。欧阳修的审美观就是主张“闲和、严静、趣远”的高逸境界。这里的“静”是与“和”结合在一起,属于儒家的“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以静观之态与四时万物(包括众人)沟通,这是典型的儒家观察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静”在佛学(尤其是禅宗)思想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禅”字为梵文的音译,其本意译成汉文就是“静虑”。禅宗就是讲究通过静虑的方式来追求顿悟。即以静坐的方式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冥思苦想,直到某一瞬间顿然领悟到佛法的真谛。佛教将“戒定慧三学”作为修持的基础,戒是戒恶修善,慧是破惑证真,而定就是息缘静虑。


道家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所以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中已经非常熟悉茶叶的药用性能,当然也会发现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与他们学说中的“虚静”是相通的。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活动中去。所以道家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深刻。中国茶道精神“静”的特性与道家学说的关系极为密切。


人们在品茗过程中所追求的恰也是这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的空灵静寂的禅境。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和是茶之魂。“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有“敬”、“清”、“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同时茶之和也囊括了从形式到内容中的和。“高山流水入玉壶”是自我表达的和;蜻蜓点水珀汤入杯,是分享的和;举杯闻香是敬宾的和;分汤入匙是好客之和;分杯敬客是由里及外的和。和是一杯茶,和是一种道。


茶是和之道更是雅之事。它是在“和”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一种气质,所呈现的一种神韵,更是体现出的一种高尚、文明、美好的一种精神。


道家和佛家也讲雅,道家的“清”、佛家的“静”,其呈现的风韵都与雅密切相连。道家通过“心斋”、“坐忘”来养生修炼,禅宗则通过“入定”和“静虑”来修身养性,都是和儒家一样作为“雅志”的理想途径。从茶事中体悟出做人处事的品德和规范就可以行成以茶雅志之说了。因此,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也说“以茶可雅志”。儒家正是发现茶艺的实践和茶道精神的形成正是“雅志”的一种理想途径,以茶之雅来培育人志之雅,使茶性与人性相契合,使茶道与人道相交融。


茶中有幽静和雅才能形成茶道,茶道是在饮茶的品评实践中不断规范总结出来的,人的道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规范总结中得来的。茶有静雅和之道人亦有之,故茶道亦人道。


","content_hash":"89c3a85c

点击排行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