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3 作者:admin 阅读( 71)
我国的茶具品种纷繁,仪态万千,成为独特的文化一景。其中瓷制茶具多彩多姿。瓷器是用瓷石(石英、长石、绢石母、高岭石等)经风化、扬碎成瓷土,再淘洗为制瓷原料,主要成分为氧化硅、氧化铝,并含微量的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钾、氧化锰、氧化钛等。熔化度在1100~ 1350℃ ,把瓷土作胎施釉加以高温(1200℃以上)烧制而成。在我国制瓷史上出现了不同花色品种的瓷器,青瓷、黑瓷、白瓷、颜色釉瓷、彩瓷(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各类瓷器争奇斗艳,形成了我国。“中国”(China)在西方语词中为瓷器之意,可见我国瓷器的美誉 。
青瓷茶具:是施青色高温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呈色成分是氧化铁,含量为2%左右。因釉中氧化铁的含量、釉层的厚度、烧制的温度技术不同而使青瓷色泽深浅不一色调不同。唐代的越窑,宋代的哥窑、官窑、汝窑等烧制的青瓷驰名天下,唐代顾况在《茶赋》中描写:“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瓶。”诗人皮日休在《茶瓯》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韩屋的《横唐诗》中有“越瓯犀液发茶香”的诗句。唐代越窑茶器主要有碗、瓯、执壶、釜、罐、盏托。其作品“雨过天晴”色,享誉天下。“执壶”又名“注子”,是唐中期以后才创制的越窑茶器,青瓷执壶尤为珍贵。宋代时浙江龙泉县哥窑和官窑生产的青瓷更是举世闻名,并远销欧洲市场,其茶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青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剔透,青中蕴蓝如冰似玉,又似春水秀峦。青瓷茶器造型别致,令人过日难忘。南宋官窑是世界碎瓷艺术釉彩鼻祖。官窑青瓷常以“开片”来装饰器物。所谓开片是指瓷的釉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裂纹。哥窑的传世之作大多是大小开片相结合,小片纹络呈黄色,大片纹络呈黑色,被称作“金丝铁线”。纹片形状多样,大小相同者称为“文武片”;有细眼状者称为“鱼子纹”;似冰裂状者称为“百圾碎”;此外,还有“蟹爪纹”、“鳝鱼纹”、“牛毛纹”等多种纹样。哥窑烧制的器物口沿因釉下垂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垫饼垫烧制而露胎,胎骨如铁,口部釉隐现紫色,被人们冠以“紫口铁足”的美称,并以此为贵。青瓷茶具因其色泽青翠,适宜用来冲泡绿茶,能烘托绿茶汤色之美,其他茶类不宜。
白瓷茶具:是指胎和釉均为白色的瓷器总称。胎体白,釉层纯净而透明,制作时掌控好胎和釉的含铁量,经高温烧制而成。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较为细白,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器表泛青。隋代白瓷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此时的白瓷釉面洁白光润,胎釉已无泛青闪黄的现象。到了唐代,白瓷生产已具规模并真正成熟,尤其是北方邢窑生产的白瓷,工艺考究,胎釉白净,与当时南方的青瓷齐名,世人称“南青北白”。河北邢窑烧制的白瓷如银似雪,有“假玉器”之称,并天下无贵贱皆用之。到宋真宗时期,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开始扬名于世。当时的“青白瓷”也别具一格,称为“影青”,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晶莹明澈,具有色质如玉的特点,宋代景德镇的湖田、湘湖、南市街、胜梅亭窑皆有烧制。后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及广西等地也有效仿烧造。青白瓷的工艺是在降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用还原焰烧成,釉色泛青,极具观赏性。元代时景德镇出品的白瓷茶具更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卓越品质蜚声天下。景德镇的白瓷彩绘茶具同样独树一帜,其造型仪态多姿,釉色鲜亮细润,白中泛青,如冰肌玉骨。白瓷之后,才有各种彩瓷,因此白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里程碑。在当代,白瓷仍以景德镇为冠,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生产的白瓷也各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宝岛台湾的制瓷技术在现代突飞猛进,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白瓷茶具适宜各种类型茶的冲泡,能很好地展现茶汤本色。
黑瓷茶具:是指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5%以上。我国商周时,就有原始的黑瓷,东汉时期上虞窑烧制黑瓷,釉色呈黑色、深褐色等,且施釉均匀。宋代是黑釉茶具生产的鼎盛时期,这与宋代的饮茶方式密切相关。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中写道:“茶白色,入黑盏,其痕宜验。”宋代黑瓷茶具成为主角。当时的福建建窑、江西的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是生产黑瓷的主要产地,特别是福建建窑烧制的“建盏”最受人们推崇。蔡襄的《茶录》中记载:“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由于建盏的配方独特,瓷胎为乌泥色,釉面或呈条状结晶,或呈鹧鸪斑状。建盏按其釉面斑点的特征分类,釉面上有两个白毫般亮点者称为“免毫盏”;釉面有大小斑点相串,在光照下呈现彩斑者称为“曜变盏”;釉面隐有银色小圆点,如水面油滴者称为“油滴盏”。前面所述,宋代斗茶大行其道,以茶面鲜白为胜,这些建盏黑瓷,盛入茶汤能映衬出五彩斑斓的亮色,使斗茶极富情趣。尤其是建盏兔毫黑瓷茶具古朴沉稳被世人视为珍品,其腹壁高深,近口处先内收后微撇,口沿较薄,多为铁红色,毫纹长而明显,圈足小而浅,足跟平。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当时,皇宫中所用兔毫黑瓷茶具底足多带“进”和“贡御”的印款,可见兔毫盏的珍贵。不仅兔毫盏盛名,“曜变盏”、“油滴盏”同样闻名遐迩,传入日本后广受追捧,称为“曜变天目”、“油滴天目”。但伴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自明代后,黑瓷茶具渐渐衰落,至今只是茶具的一种而已。黑瓷茶具对当今六大茶类冲泡观色来讲都有很大局限,故此很少用之。
颜色釉瓷茶具:是各种单色高温釉瓷器的总称。主要着色剂为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钴等。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有青釉、黑釉、酱色釉、黄釉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有海棠红釉、玫瑰紫釉、鲜红釉、石红釉、红釉、豇豆红釉等;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烧制瓷器呈深浅不一的蓝色;此外,还有茶叶末釉色瓷器。这些颜色釉瓷的茶具独具风格,它们的使用视茶类而定。
彩瓷茶具: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统称。釉下彩瓷器工艺是指先在瓷胎上用色料进行勾画装饰,再施青色、黄色或无色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釉上彩是指在烧成的瓷器上用色料绘制图案,再经低温烧制而成。以彩绘装饰瓷器起源于晋。西晋晚期,南方已经开始用褐色斑点来装饰青瓷,东晋起,流行于南方。隋唐在传承已有的工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至宋代时出现了釉上彩。元代则创制了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明清时期,彩瓷大放异彩,冲击了单色釉瓷,盛极一时。彩瓷茶具造型精巧,胎质细腻,色彩绚丽,绘画多以传统人文思想和审美取向的山水、人物、花卉、缠枝莲等为主,画意生动内涵深刻,精品彩瓷十分名贵,是海内外爱瓷爱茶人取求的雅玩。彩瓷茶具艳丽夺目,极具观赏力。对冲泡绿茶、花茶、乌龙茶、红茶等增添了浪漫色彩。
青花词茶具:是釉下彩品种之一,又称“白釉青花”。其工艺是在白色生还上用含氧化钴的色料绘画,再施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在烧制时,用氧化焰则青花色泽灰暗,用还原焰则青花色泽艳丽润泽。青花瓷主要产于我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在明代,景德镇制瓷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之宝地。景德镇所产青花瓷茶具造型多样,既有精巧别致的雅玩茶器,又有古朴大方的生活茶器,在绘图上更是丰富多彩,山水、鱼虫、瑞兽、飞禽、人物、花卉等彰显着儒释道精神,寓意祥泰。青花瓷蓝白相间相映成趣,极具魅力,是我国瓷器中独树一帜的珍品。元、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尤其是官窑御制瓷价值连城,元代青花瓷因存世稀少更为珍贵。青花茶具有淡雅清幽之韵,适合各种茶的冲泡。
釉里红,是釉下彩的品种之一。其工艺是在瓷器生胎上用氧化铜的色料绘图作画,再施透明釉,经还原焰高温烧制而成。釉里红瓷茶具色泽温润艳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多具观赏性。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品种瓷,亦称“逗彩”。其工艺是在瓷器生坯上用青花色料勾绘图案轮廓,再施以透明釉,用高温烧制,再在烧制过的瓷器图案轮廓内用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填绘,或点彩、加彩、染彩等工序后,经低温烘烤而成。斗彩茶具十分名贵。适宜冲泡花茶、红茶、黄茶等。
五彩瓷茶具:是釉上彩的品种之一,又称“硬彩”。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锰等金属盐类,其工艺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用红、黄、绿、紫等色料绘图作画,再经低温(770~800℃ )烧制而成。五彩瓷茶具是瓷中靓丽的奇葩。
粉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又称“软彩”。粉彩于清康熙末年创制,其工艺是在烧成的素瓷器上用含氧化砷的“玻璃白”打底,再用多种色料经过画、填、洗、扒吹、点的晕染技法绘图使颜色浓淡明暗呈现不同层次,再经低温烘烤而成。与五彩瓷齐同,适宜冲泡花茶、红茶、黄茶等。
珐琅彩瓷茶具:是釉上彩品种之一,又称“瓷胎画珐琅”。其工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用珐琅料绘画,多以红、黄、绿、蓝、紫等色料做底,再彩绘以各种图案,经低温烘烤而成。由于珐琅料的主要成分为硼酸盐和硅酸盐,又配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因此成品的珐琅彩瓷器纹饰有凹凸的立体感,在我国瓷器中独具风格。珐琅彩茶具高贵华丽,历来为上流社会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