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8 作者:admin 阅读( 62)
晚唐时,一种新的饮茶方法兴起, 即以茶瓶中煮沸的水,冲点放在碗中的茶末,称为“点茶"。此法较煎茶法简便易行,入宋以后“点茶”成为时尚。
(传)宋 刘松年《撵茶图》
“点茶”最为要用的器具是茶瓶亦称汤瓶。此瓶既用于煮汤(水)又用于点茶,蔡襄《茶录》云“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河北唐县、临城,陕西西安,浙江杭州、临安等唐、五代墓出土了瓷茶瓶,圆唇,撇口,直颈、鼓腹、平底,肩两侧置对称的管状短流与曲柄,陕西西安唐大和三年(829年)王明哲墓出土的茶瓶,底部墨书“老导家茶社瓶”为典例。河北临城唐大中十年(856年)刘府君墓有同式样的白釉茶瓶与白釉茶碗、盏托出土,器底均刻窑坊主的姓氏“张”字。这类茶瓶以体小者为佳“易候汤,点茶注汤有准",器高约15厘米上下。
唐长沙窑
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青白瓷茶瓶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宋代饮茶内容丰于前朝,“点茶”广为流行,“斗茶”时尚兴起,在统治阶层和文人士大夫阶层最为流行。徽宗皇帝亦常与臣属斗茶,并著《大观茶论》,其中写道“天下之士励志青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夹之精,争鉴裁之别。”宋·唐庚《斗茶记》云:“政和三年二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饮茶更有了一种超乎自然使用价值的新文化内容。
北宋 《文会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斗茶"先斗色,再斗汤。斗法是先把半发酵的茶膏以净纸密裹捶碎,而后碾成白色细末,放入烤热的茶盏内,分四次点注初沸之汤水,至水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即可斗试。“斗茶”贵斗色。《大观茶论》云:“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之,黄白又次之。”蔡襄《茶录》:“茶色贵白……”。斗茶之汤水则以“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水痕的显现是由于半发酵茶膏内含的黄色染精与胶质,在茶汤冷却时附着于盏壁所致。若欲茶色耐久,迟显水痕“惟盏热则茶发立耐久。”
宋代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茶具十二式
看来,斗茶能否取胜,茶盏极为重要。既然“茶色贵白”,显然以黑色茶盏托衬白色茶末,黑白分明,最宜观色,自然黑釉盏是理想的斗茶用器。一时黑盏得宠,南北各地窑区争烧黑盏,产量剧增。
宋代吃茶简图
在福建、江西、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等地烧制的黑盏中以孰为最,《大观茶论》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方舆胜览》曰:“免毫盏出瓯宁。”僧洪诗云:“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陈蹇叔诗:“鹧鸪碗面云萦宇,免毫瓯心雪作泓。”《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南宋建窑黑釉兔毫盏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上述文记指出了福建水吉镇建窑烧制的免毫盏,鹧鸪斑盏为斗茶用器之上品,最为试茶家所珍爱。免毫盏是因盏的黑色釉面上,露有银针似的纹理,形似免毫而得名。盏胎厚,色黑,熁盏后不易散热,最宜斗茶,得皇室之青睐,一度为宫廷斗茶之用品,多于盏足处刻“供御”、“进盏”铭,福建水吉镇窑址发现了刻此类铭文的黑盏标本。
显而易见,自明中期以来,用景德镇瓷壶与宜兴紫砂做茶具渐成风尚。
明万历 宜兴紫砂时大彬款鼎足盖圆壶
福建漳浦工部侍郎卢维桢墓出土
由于紫砂陶土质朴腻实,又无土气,所制砂壶经久耐用,茶味香淳,宜贮存,且以本色泥为饰,久经涤拭则“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砂壶式样“古朴风雅,茗具中的幽野之趣”备受文人雅仕所推崇,因此,明、清时期紫砂壶的艺术风格,蕴蓄着文人崇尚的高洁、幽野,风雅之美的趣味。
明 宜兴紫砂时大彬款大茶壶
紫砂壶的制作,非始于明,1976年宜兴羊角山发现了宋代紫砂龙窑,伴有六方形执壶、龙首流圆腹执壶和提梁壶的残器出土,可视为明、清紫砂壶器之滥觞。但由于宋代崇尚“斗茶”重黑盏,饮末茶重白、青白釉盏,故而紫砂壶如昙花一现。却为明代制壶奠定了基础。
明崇祯 宜兴紫砂大彬款提梁壶
陕西延安明杨如桂墓出土
入明以后饮茶习俗的变异,促使宜兴紫砂茶具脱颖而出。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砂泥,则为其与饶瓷抗衡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明中期以后制壶名家辈出,供春、时鹏、李养心、董翰、赵梁、元畅,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仲美、陈用卿等等。其中以时大彬最有名。时大彬制砂壶的特点与功绩是:一方面完备了紫砂工艺,对调泥土别有心得;开创了调砂的颗粒效果;与文士交往,以合雅聚之要求,把茶壶精雅化。
明万历 宜兴时大彬制紫砂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世文物中的时大彬紫砂壶为数不多。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彬款紫砂执壶,体大,腹圆,腹两侧置对称管状曲流与曲柄,盖钮作钱形镂空,内置一泥球,动时作响,壶身一侧竖刻行书“江上清风,山中明月”下首丁丑年大彬。通高27.5,口径13.7, 底径15.5厘米。紫泥坚硬色黑,有极细小“石榴皮”点。
明 宜兴提梁壶
南京博物院藏
南京博物院藏时大彬提梁壶,通高20.9,口径9.5厘米,圆腹下硕,腹一侧置曲流,肩两侧连起拱式提梁。此二器,皆制作工精、造型典雅,气势宏大,可见大彬早年作品之一斑。
明万历“时大彬制”款紫砂胎雕漆四方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大彬砂壶除圆腹者外,尚有方形腹、圆腹三足式和扁圆式。1968年江都丁沟镇曹氏墓出土一件六方形执壶,通高11,口径5.7,底径8.5厘米,底部有大彬楷书款。故宫博物院藏有剔红紫砂胎大彬款执壶,壶身作四方形,置对称曲式方流与曲柄,紫砂胎外剔红,底刻大彬款。
明 “时大彬制”三足圆壶
无锡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1984年无锡甘露乡肖塘华师伊墓出土大彬款紫砂壶一件,通高11.3,口径8.4,腹径10.7厘米,直口、圆唇、球腹、曲流、圜柄、三乳足。盖面塑贴四云头纹,器表有浅黄色小颗粒微微凸起,俗称“石榴皮”,壶柄下方阴刻“大彬”楷款。此壶体小,古朴雅致,当属大彬晚期的作品。1985年无锡河下王光熙墓出士一件直流扁圆腹执壶,底有大彬款。以上所列大彬砂壶,造型各异,但都端庄浑厚,朴素无华,正是“凡所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致,妙不可思。”是上好的茶具。
【来源:醴陵瓷谷平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