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茶具 > 紫砂茶具 >中华饮食文化:明代茶具(二)

中华饮食文化:明代茶具(二)

发布时间:2022/04/11 作者:admin 阅读( 51)

大兴紫砂壶


明代茶具除了景德镇瓷熠熠生辉外,宜兴紫砂茶具的崛起是一件更值得注意的事件,其主要原因一是对茶文化的贡献,二是茶具艺术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而且影响深远。


宜兴紫砂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这和宋代饮茶的方式有关,因为“兔毫紫瓯”更适合斗茶。


明代散茶大兴,而且制茶工艺有所改进,出现了发酵茶类,这自然对茶具有新的要求,紫砂茶具便是在实践中渐渐被人们接受并在明中后期独树一帜的。紫砂泥是一种水云母——石英——高岭石类黏土,含有较多的铁矿物。紫砂泥分紫泥、红泥和绿泥三种。紫泥是制作紫砂器最主要的原料,仅产于宜兴黄龙山,极为难得。一般研究者认为,紫砂壶在明代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紫砂壶泡茶有其他陶瓷所不具备的优点。长期的实践证明,紫砂壶泡茶不失原味,不易变质,内壁无异味,而且能耐温度急剧变化,烹煮、冲泡沸水皆不会炸裂,传热慢而不烫手。


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诸其东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文震亨《长物志》:“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但是,如果从晚明以来紫砂壶自身的发展趋向上来看,单纯从“宜茶”的角度似乎还不能完全说明人们喜爱它的原因,这其中一定还会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


据王玲《中国茶文化》说,由于晚明社会矛盾复杂,文人士大夫在现实面前感到无能为力,遂走上独善其身的道路,加以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提倡儒学的中庸之道,尚礼尚简,同时推崇佛教的内敛、喜平、崇定,并且崇尚道家的自然、平朴及虚无这些思想倾向与人生哲学反映在茶艺上,在崇尚自然、古朴的同时,又增加了唯美情绪,对茶、水、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紫砂壶适应了这种审美心理,所以得以大行其道。


紫砂茶壶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明代后期。正德、嘉靖时开始出现了名家名作。尽管这些作品很少流传下来,但是既然有了享有盛名的制壶专家,也就说明紫砂工艺已经获得了重大成就。到万历以后,随着李茂林、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陈仲美、惠孟臣等名家辈出,紫砂壶的造型艺术色彩纷呈,各具特色。


紫砂壶史上,被奉为始祖的是宜兴金沙寺的一名和尚。据明江阴、周高起等人所著《阳羡名壶系》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团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据传其与陶工关系密切,偶然以废料随手捏制成壶,烧成后的陶壶颜色乌紫,叩之铿锵有声,于是仿制者蜂起,紫砂壶遂得以流行。


但是,这仅只是传闻而已。史有记载的第一位使紫砂壶艺术化的人物是龚春,其所制之壶名供春壶,艺术价值极高。因年代久远,供春壶几乎不传,但在清朝时,吟咏龚壶的诗文时或可见。吴锡麒《天香·龚壶》:“细屑红泥,圆雕栗玉,乳花凝注多少。古色摩挲,空窑指点,可惜抟沙人老。”


今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藏有一把树瘿壶,因壶把下镌有“供春”两字篆书款识,因此认为为龚春所制。此壶壶盖已缺,20世纪初为宜兴人储南强所得,请人配一南瓜盖,使壶顿然失色。龚春之后,制紫砂壶者以时大彬为最著名,影响也最为深远。


明代文人茶艺讲究自然、精致,于壶上亦要求小巧、朴拙。冯可宾《齐茶录》说:“茶壶以小为贵。”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低。”


据《阳羡茗壶系》所载,时大彬号少山,生活在明万历年间。其制壶“或淘土,或杂硐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其制壶所用的泥质地稍粗,使烧成后的紫砂壶上闪现出浅色的细小颗粒,被后世鉴赏家们称为“银砂闪点”时大彬壶至今尚有不少真品传世,就品种说,有扁壶、线豆壶、提梁壶、瓜棱壶、僧帽壶、汉方壶、六方壶等,就其艺术特色来看,在造型上“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


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时大彬最初制壶主要是从模仿龚春入手,喜作大壶。后受娄东陈眉公等文人的影响,开始改制小壶。时大彬制壶求小求拙道器合一的制壶理念加以精湛的制壶技艺,使其作品迎合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一致赞赏。时大彬结交文人,顺应时代审美潮流,终于成为制壶大家。


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也。”明陈贞慧于《秋园杂佩》中亦给以极高的评价:“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许次纾《茶疏》也说:“茶壶往时尚袭(龚)春,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所重。”


因紫砂壶在当时为时人所重,以至壶价颇昂贵。据桐西漫士《听雨闲谈》载,“器方脱手,而价五六金”,“直跻于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也”,在表示“岂非怪事”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高价源于“品地”的优良。


陶壶铭款亦从明始。据资料记载,时人陈共之擅长镌壶款,制壶者多假其手。时大彬为自己所制壶镌款,最初是请擅长书法的人先以墨写在壶上,然后自己用刀来刻。后来,直接下刀镌刻,“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因时大彬所镌款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许多人都模仿学习“比于书画家人门时”,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虽然不能说紫砂壶可以代表明代茶文化,但说紫砂壶是明茶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似乎并不过分,尤其是时大彬所制砂壶更具有符号化的特征。《茶说》曰:“器具清洁,茶愈为之生色。今时姑苏之锡注,时大彬之砂壶,汴梁之锡铫,湘妃竹之茶灶,宣城窑之茶盏,高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为之珍重。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未完待续……


大家都在看


全本《周易全解》整理汇总


全本《文言基础知识》整理汇总


这里是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content_hash":"ef02582f

点击排行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