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茶文化 >“人间相学事春茶”:唐代社会文化为何会实现从酒到茶的变迁?

“人间相学事春茶”:唐代社会文化为何会实现从酒到茶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2/04/08 作者:admin 阅读( 68)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的发源地,饮酒不仅仅是坊间家中的餐桌礼仪,更是代表着古人的生活志趣。进入唐代以后,茶文化开始形成,而酒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唐一代,茶风转盛,酒风愈烈,从而酿造了一段茶酒争雄的风流韵史。茶和酒本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饮品,但却由于文人墨客的推崇,经过一番华丽的蜕变,而成为某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酒使人醉,茶使人醒”,或许正是由于天性中截然相反的功效,才能在大唐盛世创造出璀璨的火花。唐代是茶酒争论功勋的时代,酒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而茶却犹如王谢堂前燕,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形成“人间相学事春茶”的盛世。


在唐代,由于茶圣陆羽的创造和推动,茶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为人们所接受,而酒由于政府“榷酒赡军”的政策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出现了褒茶贬酒的文化价值观。对于唐代文人来说,品茗与饮酒承载着自身的生活感悟,反映着或得或失的人生境遇,茶酒文化在唐代文人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了大唐文化中绚丽的一抹晚霞。


一、茶酒风气的兴起

相较于饮茶,国人饮酒的历史则更为源远流长。到了唐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乡野村夫,无不贪恋杯中之酒,整个社会酒香弥漫,酒的刚烈与唐朝的尚武精神得到绝妙的契合。都城长安之内,文人交往、官员应酬、平民闲谈,酒都是沟通感情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唐代开元年间,国力强盛,四方皆服,唐玄宗举办曲江宴席,长安城内万人云集,酒以助兴,将大唐盛世光景衬托的淋漓尽致。


有唐一代,好酒且能饮之士大有人在,李白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便将名士豪量、酣畅的饮酒行为生动的刻画出来。那时人们习惯通过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寄托,酒以明志,以寄思,以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为美禄天之有,饮浊酒一杯,万钟于我何加焉!


除了酒以外,唐代茶风转盛,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唐人更有心情去品茗,体会此中真意,正如茶圣陆羽所说:“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品茶在唐代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流行风尚,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足以说明唐代宫廷茶事之兴。开成年间,即便是简陋的农家,茶也是必备的饮品,《旧唐书》中记载了唐代的饮茶盛况:


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


“茶兴于唐”,随着佛教的传播,到开元年间,南方的饮茶习俗在北方得到广泛传播,“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唐代饮茶风气遍及南北,开始向边疆塞外传播,在吐蕃、南诏等地广受欢迎,甚至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程度。


唐代茶酒风气兴起,最为直观的表现则是茶铺与酒肆的林立。在唐代,茶铺酒肆中不乏人们品茶饮酒的身影,可谓是唐人茶酒生活的集中地和茶酒文化的舞台。


为了饮茶方便,唐代的公共场所以及人流集中的地方都有茶室,还出现了很多商业性茶铺,“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寺庙之中,茶堂、茗室更是比比皆是。茶成为唐人交往互动,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唐一代,各地酒肆林立,人员聚集,饮酒风气始终处在高涨阶段,很多人把酒肆当做消遣娱乐的最佳归宿,以酒为伴,快意人生。诗圣杜甫的名句“每日江头尽醉归”,足可以见唐人好酒之甚。


二、唐代茶文化的构建

茶文化在魏晋时期得到发展,在唐代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范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唐代,茶业的发展以及茶艺的定型,带动了茶与文学艺术的深度融合,文人们将茶带入自身创造,使得茶文化的发展基础得以构建。


唐代时期,茶多产于南方的丘陵山区,而北方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却是茶消费量最大的地方。唐代茶叶生产地以及消费地的分离,促使了由南而北的茶叶贸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州郡被纳入唐代茶叶经济体系之中。“春桥垂酒幔,夜栅集茶墙”,唐代茶叶贸易的拓展,为饮茶风俗的传播和全国性的茶叶消费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带动了茶艺的标准化,并上升到了审美的层次。唐代在制茶、煮茶、饮茶以及茶具的使用上都有了固定的程序,唐代茶艺摆脱了前代那种原始的茶叶生产状态,用采、蒸、捣、拍、焙、穿、封这七个程序制成茶饼,并且讲究“采时精,造时洁”。煮茶则需要有四选:一选茶,二选水,三选器,四选火,讲究“四合其美”的意境。至于饮茶品茗,更需要做到察颜观色,处处充满着意境。


在茶艺活动中,唐人摆脱了前朝品茗的原始气息,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以达到天与人的合一、物与我的交融,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使得众多文人参与其中,增添了茶的文化韵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茶道,茶道思想的形成,为茶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唐代儒释道三教合一,茶文化汲取诸家思想,最终形成了以“精”“清”“俭”“洁”等为内涵和特征的茶道。


茶不仅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还被众多士子文人当做抒情言志的对象,他们在饮茶过程中流露出的审美意象,通过茶事活动表现出的人生志趣,使得饮茶从单纯的物质消费上升到精神领域。唐代以前,茶诗寥寥无几,不仅如此,盛唐之后,茶开始频繁出现与诗人们的笔下,成为一时盛景。不仅如此,茶还与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深度融合,《宫乐图》将茶放置在构图的中心,实际上是茶在唐代社会生活地位上升的折射。


三、“茶酒争功”到“褒茶贬酒”

从历史上看,酒出现较早,整个历史长河中都飘扬着酒香。欢乐与忧愁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而酒正投人所欲,酒以助兴,酒以浇愁。酒有时虽不能消除心中郁结,反而“举杯浇愁愁更愁”,但却能倾泻感情,渲泄心中不快,可以忘形失态,忘却世俗烦恼羁绊。李白能“斗酒诗百篇”,苏轼能“得酒诗自成”,元好问“一饮三百杯,谈笑成歌诗”,这是因为酒使人亢奋,思路扩展,而这正是酒性给予诗人的馈赠。


茶出现晚于酒,始于两晋,兴于唐,盛于宋。茶本为南方深山中的一种植物,因为一次不期而遇来到尘世,看似柔弱,但却最终登堂入室。由于文化的渗透,使饮茶成为一种精神活动,把茶的特性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诗人以茶为媒寄托感情和哲思,精致的茶生活与坐禅修行殊途同归,也自然能引起诗人们景与情、境与心的交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水之坚融于酒,水之柔融于茶,物质形态的酒与茶发展到一定时期便融入了文化的内容,唐代精神文化繁荣,必然会出现人们对酒与茶的不同评价,便衍化出了人格化的茶酒争功的风流韵史。酒与茶交相辉映,点亮了唐代士子的平凡生活,虽都能助思抒情,但终归殊途。


酒本性在醉,茶本性在醒,相同的特性却有着不同的作用,自然引发人们的遐思,唐代的《茶酒论》直接反映了人们对茶酒这两种古老饮料的看法。该文妙趣横生,将茶酒拟人,互相攻讦,如茶对酒说:“亡家败国皆因酒,待客为何品饮茶?”,酒反驳道:“祭祀筵宴先用我,何曾说着淡黄汤?”二者的矛盾最终由水调和,而新生事物的茶文化能够向酒文化发起挑战,客观说明茶在唐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地位不断上升。


酒与茶虽都能刺激人的感情,助神思,但对性格内敛的文人来说“一醒一醉”,自然会有褒茶贬酒的价值取向。酒虽然软如水,但内在火烈,虽然能给人暂时的麻痹,但到头来却是愁上加愁,借酒买醉,更多的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悲怆。“醉里狂言醒可怕”,与其惧怕酒醒,还不如一直保持清醒的状态。


茶性虽然也如水,但它清幽、儒雅,能让人从烦俗尘世上回归自然,既能保持清醒又能忘却忧伤,促人自省和反思,呈现的境界则是真纯、安祥以及静谧。备一饼茶叶,挑一处雅境,邀三五茶友,捧一盏清茶,人生无味是清欢。无意之间,悟出茶中之道,便能把自身的得失与忧患化作宇宙中的尘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现精神上的升华。


四、唐代文人为何好茶?

诗言志,与文人自身修养自然相连,而茶的品饮能加强和调节自身修养。茶与其他社会文化活动更有它的相容性,与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结缘面,因而文人与茶的关系更为紧密。从历史来看,茶进入社会后便受到文人的青睐,地位逐渐上升,酒独占鳌头的局面日渐改变,唐宋之后,茶在文人的创作活动中占了上风。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国人更趋向于含蓄、恬静以及务实,在感情上更接近于深邃、内敛,不善于表达,更愿意清醒的看周围世界。具体到唐代文人这一群体,茶更受青睐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1、茶德与酒兴的权衡,茶重于酒。从民族性格以及传统思想的角度来看,人们往往会重茶抑酒,因为茶德与个人的行为修养紧密相连,而国人更看重自身清誉。由于酒的亢奋作用,不加节制,往往会酒后生事,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历代皆有禁酒令。三国时期曹植虽因酒才气横溢,但却因为“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失去了曹操的信任。相反,茶却能荡涤酒的醉意,令人心胸开阔,终归淡泊之境。


2、茶与文人特性相契合。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中国传统文化素来有借物喻德的传统,茶的清淡以及质朴,被世人视为高洁的象征,而君子之交淡如水,茶的特性与文人所追求的理想性格达成了绝佳默契。


此外,从与文学艺术结缘的角度来看,茶大于酒。酒虽然与诗词歌赋以及书画都有关联,但终究没有茶更接地气,茶的创作范围范围不仅有阳春白雪,还有下里巴人,茶舞、茶戏等不仅一直发展还延续至今。此外,茶还被用于游艺,在观看斗茶中不仅可以有绝妙的视听体验,还可学习茶道,增加人生乐趣。




3、陆羽《茶经》的导向作用。陆羽对唐之前的茶文化做了系统的梳理以及总结,形成了一套品茗的流程,其规范的茶具更是成为官宦世家必备之物,这些都丰富了茶的内涵。从《茶经》的成书与流传,也可以看出文人作为社会中间阶层,代表着社会文化风尚,引领着社会文化取向。陆羽还通过交游以及走访,举办茶事活动,扩大了茶文化圈的影响力,茶文化渐渐幵始融入文人生活的主流文化之中。


五、唐代茶酒文化变迁的原因

茶文化在唐代异军突起,从强势的酒文化手中夺得一片天地,甚至与“米盐”处于对等地位,饮茶成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这一转向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唐政府对酒与茶采取的不同政策,是导致茶兴于唐的直接原因。有唐一代,政府多次颁布禁酒令,限制酒的生产和消费,这是因为酿酒需要大量粮食,在灾荒之年无疑会威胁社会稳定。安史之乱后,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粮食短缺,酒价更是高昂,而政府为了从酒业获得财政税收,以榷酒赡军,更是对酒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酒相比,茶作为日常饮品,价格低廉,普通百姓也能负担得起,轻便小巧,更便于长途运输,茶的生产和贸易不仅有力的维持了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更促使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交换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此背景下,不少人转变消费观念,向茶叶消费倾斜,促进了饮茶风尚的普及。


与茶相比,酒性过于浓烈,容易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长时间消费更是所费奢靡,因此唐代歌颂茶德成为一股社会清流,晚唐诗人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概括为十德,《茶十德》曰: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所具备的双重功能与酒截然不同,也正是这些独特价值弥补了酒的不足,所以茶在唐代受到人们的推崇。在宴会时,淡泊清雅的茶开始取代世俗味道的酒,登堂入室成为唐代皇家的新宠。在唐代茶画《唐人宫乐图》中,除了茶水以及茶点,并无酒水菜肴,足以说明上流社会对茶的接纳程度。


茶最初的消费群体是宫廷官员、士子文人,这两者是社会文化风尚的引领者。唐代宫廷热衷于饮茶这一新兴的文化生活,看重的是茶消费中所体现出的身份和地位,而他们对茶叶品质的珍视,给唐代茶文化带来了贵族气息。风气所及,饮茶风尚开始扩散到底层社会,随着茶传播范围的扩大,茶区分身份等级的作用逐渐消退,便成为了生活必需品。


小结

茶在浓烈酣畅的酒文化之外,给唐人提供了淡泊平和的文化生活空间,茶酒互补的人生,是一种对人生终极价值有所执而始趋于驳杂的人生。中唐之后,文人的生命情趣已经从厚重转向轻逸,追求闲趣和惬意的生活形态,从酒到茶文化的转型,从社会文化生活这一侧面预兆着“唐宋变革”的到来。而一千年后在遥远的英国,同样经历着由酒精向茶饮料的转型,茶叶让英伦三岛为之疯狂。



","content_hash":"c2a2e2a9

点击排行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