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2 作者:admin 阅读( 67)
豹眼上一节谈及陆羽所著《水品》二十单的由来时,在陆羽鉴定扬子江南零之水的故事里,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唐朝湖州刺史李季卿。就张又新记载当时的情况来看,李季卿与陆羽的关系还算是不错,对于陆羽的茶艺及鉴水的本领很是服气。
但史料也曾有一段二人关系很不和谐的说法,据《新唐书》记载: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这是一桩公案,由来已久但不曾有公论。
李季卿,京兆人,明经擢第。
秦汉时期就有以明经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远早在科举之前就有了。隋唐时期,虽然科举考试盛行,但明经一科依然存在,也是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但难度比科举应该是容易一些,其影响力也略逊一筹。
李季卿虽说是明经出身,但也算是国家承认的正式学历,与陆羽这样农业技术职业学院出来的相比,似乎是高了一等。
李季卿做了御史大夫宣慰江南,有人举荐陆羽是农业茶学方面的人才,就召见了他。陆羽当时穿着老百姓的衣服,随身携带煎茶的器具就来见李季卿,李看到陆羽这身行头,很不把他当回事,没有按照礼节接待他。
陆羽一向是心高气傲之人,因而非常羞愧,回去后就作了《毁茶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现在,陆羽的《毁茶论》已经散佚失传,究竟写了些啥东西不得而知,后世仅仅是推测。有观点认为,陆羽受到了李季卿的羞辱,一怒之下撰文自我诋毁,并申明《茶经》作废,劝导世人从此不要再饮茶。
对于这种说法,自然也有许多人不赞同,并说陆羽的《毁茶论》是在宣扬一种茶道,是茶道之争,把李季卿的态度和行为看作是毁坏茶道,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
豹眼认为后者才应该是《毁茶论》写作的本来目的和指导思想。
因为陆羽被称作“茶圣”、“茶神”,如果他如此矫情,还配得上这些名号吗?况且《茶经》这部著作一直流传了下来,陆羽也没有真的毁掉哦。
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安徽泗县东南)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
对于李季卿召见陆羽这一段故事,封演就说得比较具体,而且记载了李季卿在召见陆羽之前还召见了一个人——常伯熊。李季卿对二人不同的态度,就可以看出陆羽当时的心境。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到了临淮,有人举荐了常伯熊,先看看常伯熊是如何一个人物吧:
“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
“黄被衫,乌纱帽”,这是读书人的标配打扮,给人一种满腹经纶之感;而且“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夸夸其谈,左右为之刮目相看。
常伯熊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潇洒自若、风流倜傥的感觉。
等到他把茶煎好,李季卿连饮两杯。不管常伯熊所煎之茶味道如何,但可以想象李季卿的感觉一定是很爽的。
等到了陆羽出场时,“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陆羽穿着老茶农的一身打扮,腰里别着一套煎茶的家把什就来了。甚至陆羽两脚还带着山泥,裤脚还有杂草缠绕。
陆羽在其《陆文学传》中记载:
“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陆羽不仅相貌丑陋,而且有口吃的缺陷,再加上这身打扮,这幅尊容李季卿自然就不很欣赏了。
要说陆羽所煎之茶不如常伯熊,那倒未必;但说一定比常伯熊好许多,也未必可能。
先入为主,李季卿就对陆羽不甚感冒,虽然也安排陆羽依照常伯熊的套路表演一下茶艺,但心里十分鄙视他。
茶毕,就让下人取了三十文钱把陆羽打发走了。
这里只说茶毕,但没有言明李季卿是否品尝过陆羽的茶艺,很可能尝也没尝。
陆羽感受到了羞辱,于是作了《毁茶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就今天而言,提到茶道,几乎无不知晓陆羽,但要说起常伯熊来,知道的人就少多了。
不过呢,在当时,起码是在唐宋时期,常伯熊也是颇负盛名的茶道中人,而且常伯熊所倡导的茶道理念更被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所接受。
这是因为陆羽与常伯熊在茶道方面的理念存在很大的不同。
当时,陆羽的《茶经》已经成书,由于太过经典,像豹眼这样对于茶道不甚了解的吃瓜群众,如果没有一些茶道的基本知识,是难于准确理解的。这也是豹眼迟迟没有解读《茶经》的根本原因。
常伯熊的茶道理念,在唐朝时已经十分盛行,在宋朝时达到了顶峰,甚至为此改变了饮茶的方法。对于这位牛人也需要更多的介绍。
在此,豹眼先简单说一下二人在茶道上的本质区别,在后面再详细述说。
陆羽主张功效性、修养性的茶道,而常伯熊却主张功利性、娱乐性的茶道。
已负盛名的陆羽不希望常伯熊的那一套挑战了他的权威,在陆羽看来,李季卿的态度和行为,对他伤害不大,但侮辱性不小,这是不可容忍的。
如果放任李季卿、常伯熊之流的茶道长此下去,陆羽所提倡的茶道将会毁于一旦,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将是毁灭性的。
为此,陆羽要作《毁茶论》与之抗争,以正视听。
陆羽主张的功效性,就是指饮茶有利于强身健体;其主张的修养性,就是指饮茶有利于陶冶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
陆羽《茶经》开宗明义就言茶的功效:
“茶之为用,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这是说饮茶的好处,如果有头疼脑热、四肢不舒的毛病,喝上四五杯,就跟醍醐灌顶、甘露降临一样,爽得很。而且在《茶经·七之事》一章列举了四十七个饮茶的事例,其中强身健体的事例就有十六个之多。
陆羽强调茶的功效性是倡导饮茶的根本、是承载茶道的基础。
对于修养性,陆羽主张的茶道概括为“精行俭德”四个字,并在《茶经·七之事》中列举了六个事例来说明。并且专门写了一章《茶经·九之略》,强调该省就省,不能一味追求奢华。
但常伯熊的茶道却与之相反,其不但主张茶道的娱乐性,还追求功利性。
通过赏心悦目的茶道表演,常伯熊博得了李季卿的赞赏,因而提高了社会地位,自然也会得到实际的利益。
常伯熊就是要通过茶艺表演,以达到追求享受的目的,并从中谋求利益。
从陆羽与常伯熊不同的茶道理念,就可以看出,在唐朝中后期,茶道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无疑,陆羽、常伯熊就是各自流派的代表人物。
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中,对于二人的茶道都给与了肯定,但站在陆羽的角度,常伯熊的茶道是不能容忍的;当然,常伯熊对于陆羽这一套恐怕也是不啻一鼻。
这就是陆羽写作《毁茶论》的根本原因吧。
就今天来说,作为茶道的娱乐性、功利性都没有太大的问题,都是可以接受的。那为何陆羽却如此不能容忍呢?
这还得以史实说话,如果进一步了解了中晚唐之后,特别是宋朝赵家爷们把茶艺的娱乐性发展到了极致,如斗茶、茶令、品茗、论器、试水等风气风靡朝野,就清楚了陆羽对于常伯熊所倡导的茶道深恶痛绝的原因了。
陆羽不愧是“茶圣”,其远见卓识非同凡人。
不能说两宋的灭亡就是因茶而起,但这确实是有密切关联的。
如果想了解更多茶事,了解宋朝是如何因茶而灭亡,敬请耐心等待听豹眼述说吧。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上一篇:日本高分茶道纪录片《茶道之旅》
下一篇:《懂点茶道》:如何喝茶才能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