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8 作者:admin 阅读( 50)
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清代。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诗文、字画、建筑、天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糊口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
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
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茶道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①煎茶 ②斗茶 ③工夫茶
而喝饮茶历史发展到现在,人们对茶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改进,以使饮茶这一过程更加丰富细腻。现今中国功夫茶操作规程有以下十三程式,合称为功夫茶十三程式。
一、行茶注点,如人饮水,各有异趣。
二、温壶:茶欲展香必先温壶,作为行茶前的暖身动作。热水可在壶内停留片刻,同时可进行赏茶。
三、赏茶:从观赏茶叶的外形,进而期待茶汤,是引导客人走入茶人预构情境的必要流程。
四、温盅:壶水可直接温盅,应专注于每一环节的注水倾汤,当做指尖运气的练习。
五、温杯:夏天温盅的水可利用以暖杯,冬天则可分别预热。待茶出汤前再将杯中之水倾出,有利聚香。
六、纳茶:球形或体积小的茶可直接经茶则入壶,膨松或条形茶则可借助茶匙,先往后松茶再推前。若茶则太小,可把茶则当滑溜梯,边转动茶仓边溜茶。唯茶则不应停靠在壶口,恐沾湿。
七、注汤:水应煮沸再依茶类需要而降温,烧水壶点注时可注意由低注点再直线拉高,待水满至壶约七八分时,再压低以断水,如书法的提笔与按笔,点注时指尖应自然运气。
气压低闷时壶小不易展茶,可做淋壶追热的动作,先循壶外圈后往内圈淋,或右手从五点钟方向运水切入。
八、候场:壶是茶修行的道场,一如面对结跏趺坐的行者,应避免心浮气躁,干扰茶汤的气场。茶人在候汤的片刻可目视壶而作观想,心定神闲。
九、出汤:倾壶瞬间应如跳水员腾空一跃之势,可先放开壶盖,到一定角度在扣紧,然后九十度角垂直手腕,放松手臂,待茶汤几近倾出,再做个回壶的动作将剩余茶汤尽出,避免久浸苦涩。
十、分茶:斟茶时需注意茶盅角度,流口的中心点微微朝内,便于控制汤流。利用拇指与中指力量运转茶盅,使茶汤一如橄榄油的滑度落下。
十一、传杯:浅托能突出杯身线条,但不易将杯托起,可利用手的虎口靠着杯身角度将茶传送出去,并注意此刻杯身是否呈水平状,避免茶汤溅出。
十二、去渣:当茶汤高潮退去渐趋平淡时,应适时停下。观赏叶底是主人向茶做的最后致敬,一如送行者的姿态,庄严感怀。
十三、清壶:去渣后以热水涤荡壶体,并借水之旋力将茶末瞬间倾出。食指扣入鋬内,以中指与拇指运转壶身,唯壶嘴应微微朝上,避免碰撞。
饮茶十三式看起来过于繁琐,但对真正热爱饮茶之人而言,却必不可少。如苏东坡诗句所写:“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见饮茶个中之味,余味无穷。
本文来源:图文综合来源于茶资讯(newstea),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下一篇:“茶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