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1 作者:admin 阅读( 50)
茶叶自诞生至今,经历了特别生猛的生吃鲜叶、特别粗放的煮鲜叶当粥喝,再到繁琐的煎茶、点茶阶段,最后变成了简单的冲泡法。
饮茶形式的变化,必然引起相对应的茶具的变化。
所以,茶具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纵观饮茶史,对当今泡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提出的“废团兴散”。
散茶的出现,直接引发了一场饮茶革命,无论是饮茶方式还是饮茶器具,都出现了一次大的变革。
那么,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明朝的茶具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唐宋之前,喝茶并没有那么讲究,动不动就是“铁锅大乱炖”,也没有专业的饮茶器具,当时的器皿既盛茶也盛酒还盛粥。
到了唐宋时期,开始出现专业的茶具。不过那时以饼茶为主,茶具也是与煎茶法、点茶法比较符合的茶具。
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朱元璋“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从此彻底废团兴散,“开千古茗饮之宗”。
随着散茶的兴起,饮茶方式开始直接改为沸水冲泡,如此一来,唐宋时的茶碾、茶磨、罗合等泡茶用具就不合时宜了。
明朝饮茶方式的变化而带来的茶具上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贮茶器具
与饼茶相比,散茶更容易受潮,所以贮茶器具很重要。
贮茶器具多用陶或瓷制成的罂,当时贮茶,主要是贮、焙结合的方式。
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详细记载了贮茶、焙茶的方法。其中说到“清明时收买箬叶,拣其最青者”,烘干后备用。然后将烘干的茶叶放入陶罂,盖上箬叶片。最后六七层烘干后的宣纸封口。
贮茶器具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茶叶受潮这一问题。
洗茶器具
如今,我们对洗茶一词并不陌生,但是估计你没想到,洗茶早在明代就有了吧?
当时洗茶和如今一样,都用热水洗。顾元庆在《茶谱》中说,热水洗茶的目的,主要是洗去茶上的尘垢和冷气。
洗茶的器具,被称为“茶洗”。茶洗多用砂土烧成,有上下两层,上层有筛孔。
洗茶时,茶中的尘垢会经过筛孔流到下层,泡茶时只取上层干净的芽叶来冲泡。
冯可宾在《齐茶笺》中讲述了洗茶的要领,其中说到,洗茶不能用沸水,否则洗过之后,茶就没有余味了,其实这和我们如今倡导的洗茶温度基本是一致的。
饮茶器具
明代在饮茶器具上,与前代变化也很大。由于冲泡散茶的需要,出现了小茶壶和白盏,取代了宋朝点茶时风靡一时的黑盏。
明朝人喜欢小而白的茶盏,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说“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
之所以当时人喜欢白盏,主要和汤色有关。宋朝点茶汤色贵白,所以用黑盏对比更强烈。
但明朝冲泡散茶后,汤色黄白,自然要用白盏才能更好地欣赏茶汤色泽。
明朝白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称“甜白”。
当时生产白瓷的汝、哥、官、宣和定窑都是主要的窑口。而众多茶具中,又以宣德年间生产的白釉小盏最出名,直口尖底,形似鸡心,所以又叫做鸡心杯。
另外,明朝的茶盏开始有了盖,现代意义上的盖碗正式出现。
紫砂壶
明朝时期,除了景德镇瓷器继续焕发光芒,相继出现斗彩、五彩、填彩等釉上彩外,宜兴的紫砂壶也迅速发展,与景德镇瓷器一时瑜亮,成为茶具界双殊,两相映照。
明朝时紫砂壶非常宝贵,《阳羡茗壶系》说:“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随着紫砂壶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它慢慢地变成了一种艺术,而第一位让紫砂壶艺术化的,就是供春。
供春壶艺术及收藏价值极高,当时有人称供春壶用久之后,“外类紫玉,内如碧玉,真奇物也”。
另外一位紫砂壶大师就是时大彬。
时大彬的壶,小巧玲珑,据说只要把壶盖盖上,提起壶盖能吸住全壶。
时大彬的壶型以四方、梅花、菱花、八角、僧帽、龙蛋、提梁等知名,可以说他以一己之力,大大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总而言之,明朝茶具的变化,影响深远。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明朝的茶具直接定型了现代茶具,因为从明代至今,我们所使用的茶具基本上没太大变化,仅仅是式样或质地上有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