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茶叶分类 > 黄茶 >六大茶类中产量最低、少人问津的黄茶!

六大茶类中产量最低、少人问津的黄茶!

发布时间:2022/04/14 作者:admin 阅读( 65)

我们都知道六大茶类分别是:红茶、绿茶、乌龙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大多数人对于黄茶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它是六大茶类之一而已。




今天来聊一聊这个产量低、讨论低、看上去多少人喝的黄茶!





黄茶为什么被人提起,主要还是其在六大茶类中市场占有率一直最低,只因独特的“闷黄”工艺让其跻身于六大茶类之中,可谓是六大茶类中低调而高贵的“隐君子”。




黄茶的市场占有率有多低呢?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2011年,全国毛茶总产量162.3万吨,黄茶391吨,占总量0.02%;2015年,全国毛茶总产量227.8万吨, 黄茶3472吨,占总量0.15%;2017年,全国毛茶总产量260.9万吨, 黄茶6783吨,占总量0.26%。


在2018年的双十一销售中,黄茶的品类占比不升反降,从17年的0.16%下降到了18年的0.14%。虽然其中有茶叶市场交易额整体提高的原因,但在健康饮品逐渐被市场重视的当下,黄茶依然没有被消费者发现。


不知道各位茶友看了数据什么感受,小编只感叹了一句:真是少得可怜。


从数据看,黄茶虽然占着六大茶类的名号,但其表现根本不能和其他茶类相提并论。


你很难想象在茶叶市场更为细分的今天,作为六大茶类的黄茶,却也面临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遇。




01.黄茶的历史




黄茶的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明朝时就出现了“闷黄”技术,霍山黄芽和蒙顶黄芽此时都有记录。



清朝是黄茶发展的颠峰时期,各地独自发展的黄茶技术开始成熟,很多黄茶纷纷出现,如平阳黄汤、贵州海马宫茶、广东大叶青等。



民国以后,黄茶产量逐渐减少,很多技术失传。



至近代,黄茶开始复燃,但因其制作技术要求较高,没有普及的价格优势,产量虽在提高,但在六大茶类中仍然算是少有人知的一个品类。



02.黄茶有哪些?




黄茶具有黄汤黄叶,叶甜爽醇的特征,属于轻发酵茶,最重要的特点是制作工艺中“闷黄”这一工序。



黄茶按原料的成熟度来分类,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






【黄芽茶】



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的蒙顶黄芽、安徽的霍山黄芽、浙江的莫干黄芽。



【黄小茶】



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黄大茶】



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包括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03.黄茶的“黄”是怎么来的?




黄茶的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闷黄—干燥。






其中闷黄是黄茶制造工艺的特点,是形成黄茶“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



在闷黄过程中,将杀青叶趁热堆积,使在制品在湿热条件下发生热化学变化,最终使叶子均匀黄变,其本质是在高温、高含水量下,在制品的叶绿素降解,多酚类化合物进行非酶氧化,产生黄色物质,使产品干茶、茶汤和叶底表现出黄或黄褐的色泽特征,以及甘醇的滋味品质。


黄茶的闷黄工艺繁杂,有的只闷一次,有的要闷两次三次,方法不一、工序也不同,如蒙顶黄芽需要三闷三炒,君山银针需要两烘两闷。



闷黄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差之毫厘,就可能造成“黄茶不黄”,对技术、温度、湿度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目前市场上真正的黄茶产量低而价格高的原因。





04.黄茶的存在感为何低?




黄茶在日常茶饮中并不多见,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黄茶,黄茶的存在感为何如此之低?



黄茶中的主要品种均为历史名茶,底蕴深厚,很多以前都是贡茶。但近代以来,受制于极为严苛的闷黄工艺,黄茶相对于其它茶类出品率较低,很多黄茶产区都“黄改绿”,上佳的黄茶产量愈发稀少。




较低的市场占有率,甚至使黄茶中的一些品类真正消失了,例如广东大叶青。



工艺复杂、产量少、价格高、市场普及率低,这些因素导致黄茶在六大茶类中小众而低调。但物以稀为贵,在高端茶饮市场,黄茶尤其黄芽茶却因独特、稀少而成为真正的“贵族”。




这是一个冷门的话题,希望能帮助茶友更好的了解一下,这个虽小众而低调,却是真正“茶中贵族”的黄茶。




图文部分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喝茶不是一种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会自然的懂你。知茶,懂生活。


【一片茶叶的故事】为您解答茶叶保存、冲泡、选购等问题,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欢迎关注我们哦!


","content_hash":"e0effc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