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1 作者:admin 阅读( 42)
先问茶友一个问题吧,你手中有多少绿茶,有多少黄茶?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作为六大茶类,黄茶看似享有殊荣,但其实在六大茶叶家族中,是最受冷落的那个。
有两组黄茶近年的数据,或许能直观反应近年黄茶的一些现状:
2011年,全国毛茶总产量162.3万吨,黄茶391吨,占总量0.02%;
2015年,全国毛茶总产量227.8万吨, 黄茶3472吨,占总量0.15%;
2017年,全国毛茶总产量260.9万吨, 黄茶6783吨,占总量0.26%。
△数据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而在2018年双11销售中,黄茶的品类占比不升反降
△数据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虽然近年都在提倡健康品饮,茶叶销量整体都有提高,但黄茶却不升反降,可见,黄茶的价值,并没有得到重视。
黄茶外形焦黄,黄汤黄叶,似绿茶又没有绿茶的生机和鲜活,更像是做坏了的绿茶,以至于很多茶友对它的初始印象就不太好。
而这些的“罪魁祸首”,就是闷黄。
关于闷黄
闷黄,将杀青过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用湿布盖上。
这个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酵过头,对口感和香气的影响非常大。
在时间和湿度的把控上,制茶师傅只能完全靠经验,去尝试、摸索和把控,做到万无一失,其实是非常难的。
具备这项手艺的制茶师傅,少之又少。
所以闷黄这项独特的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殊荣,也是预警。
作为绿茶的“近亲”,黄茶即保持了绿茶的爽口,又多了一味醇和,香浓之间也锁住了营养物质的流失,规避了绿茶的刺激。
这种看似中庸而稳定的存在,不正满足了很多茶友想喝绿茶却又不能畅饮的需求吗?
成也闷黄,败也闷黄
安徽农业大学从事茶叶加工教学的詹罗九教授说,黄茶个性特点不明显,是黄茶市场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比其他茶类,黄茶的属性不仅不太鲜明,而且“有碍观瞻”,碰到“颜控”的茶友,黄茶连出场的机会都没有。
可以说,跻身六大茶类因为闷黄,籍籍无名不受待见也因为闷黄,可谓,成也闷黄,败也闷黄。
但细想来,我们不爱喝黄茶,或者说茶友们“不待见”黄茶,真的是因为闷黄吗?
茶叶界的以貌取人
说来绿茶,有人将它比作少年人,生机而稚气,带着微微的涩,朝气蓬勃。
比绿茶多一道闷黄的黄茶,单从外表看便像是褪去了年轻皮囊的暮年人,饱经岁月沧桑,只剩岁月枯朽的痕迹。
有人说,市场炒作普洱,国民喜欢绿茶,闽南人喜欢乌龙茶,却都好像忘了其貌不扬的黄茶。
黄茶确实不大好看,但却不该以貌取人!
工艺难,成为阻碍
在茶叶审评上中,“闷”大部分情况是用来描述茶叶制作瑕疵的。但在黄茶中,“闷”是黄茶第一无二的标签。
黄茶“闷”做到位,十分不易,多一分水,则水闷过重;低一度温,则闷黄不够。技术不娴熟,或许就会闷出些不黄不绿的茶,就算是失败了。
物以稀为贵,小众又独特是标签,也是阻碍它发展的坎。人们看不到它的前景,自然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倾力研究。
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评论说,连金华火腿这种工艺复杂的东西都研究出流水线工艺了,却没人研究黄茶。
绿茶在前,无力竞争
再看文章开头的数据,绿茶占据着茶产量和销量的半壁江山,国民对绿茶的接受度远远高过黄茶。
以及近年市场对普洱的宣传炒作,五大类茶越发蓬勃,这都吞噬着黄茶仅有的一点市场份额。
所以毛茶产量中,用来制作黄茶的微乎其微,市场份额也少之又少,黄茶似乎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宣传力度小
黄茶无人问津,茶人制作麻烦,产量低、研究浅、没个性……这其中两两都可以构成黄茶萧条的的因果关系。
所以,不论是茶人还是茶商,都不太看好黄茶的前景,宣传投入这一部分也是微乎其微。
以至于在各种博览会上,也很少看见黄茶的影子。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普通民众不认识黄茶,也不认同黄茶的价值,对其认知度越来越低。
长此以往,黄茶的路,越来越窄。
摸着石头过河
总比原地踏步好
黄茶有很多盲区和不可控,闷黄也没有具体的参数做指导,黄茶的工艺,更像是摸着石头过河。
△黄茶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 — 沈云鹤
虽然已经有市场和茶友看到了黄茶的价值,但,任重而道远。
其实,这篇文章的立意,是为黄茶正名。
黄茶少有市场过度的宣传和炒作,相比其他五大类茶,可以说是更货真价实。
喝不起动辄成千上万元的绿茶普洱,不如尝尝质朴醇和的黄茶吧,或许会发现新大陆。